首页 > 百家姓

[ qī,jī ]

读音:qī,jī

拼音:qi,ji

简繁:期

五笔:ADWE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ADWE

笔画:12画

吉凶:吉

仓颉:TCB

结构:左右

郑码:ECQ

四角:47820

区位:3858

统一码:671F

异体字:㫷,其,朞,稘,?,?,?,?,?,?,?

英汉互译:period of time,date,time limit

笔顺:横、竖、竖、横、横、横、撇、点、撇、横折钩、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17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期姓主要源自:子姓、己姓、姬姓。

期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君主帝乙之子子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期氏,《左传·定四年》中记载:“炉,金初宦于子期氏。”子期氏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远祖为契。契,为商族的始祖,因为他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邑(今河南商丘)。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大侯乡期张庄村有期氏家族400余人。相传,契是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舜帝赐姓为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第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王朝。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殷商在第二十七代君主帝乙即位后,将自己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中有以地为姓氏者,称郝氏;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期氏、子期氏,后子期氏亦省文简化为单姓期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子姓期氏族人皆尊奉子期为得姓始祖。

期姓起源二

源于己姓,出自黄帝裔孙少昊后代己舆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少典氏第十四代、黄帝轩辕氏第三代为少昊。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封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金天氏之后的己姓家族的己兹舆期于祈邑(祁邑,今山西晋中祈县),而后又分封给他莒邑(今山东日照莒县),己兹舆期在莒邑建了曾经强大一时的莒国,公爵。后来,己舆期又将莒国徙于计邑(今山东胶南)。下传至己兹舆期之子莒公己丕时,又举国复归莒邑。莒国传至莒纪公己庶其执政时期(公元前?~前610年在位,待考),恢复姓氏为己姓,其后有改为纪氏者。莒国传三十世,曾一度与超级大诸侯国齐国、鲁国、卫国、燕国等抗衡,并在历史上吞并了鄫国、击败了邾国、杞国、州国、郐国、向国等小国,并曾与鲁国、齐国多次抗击。

到了莒郊公己狂(公元前528年即位,公元前518~前481年复位),总共在位三十七年。之后,进入了战国时期,莒国国势已然大衰,根本就无力再与周边其他诸侯国抗衡,因此史书无载。到了周考王姬嵬十年(楚简王熊中元年,齐宣公姜积二十四年,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即位之始就发动了攻伐莒国之战,十分颓弱的莒国在强大楚军的攻击下彻底灭亡。然而,楚国距离莒国实在是很遥远,楚简王对莒国土地的管控根本就是鞭长莫及,只好抢掠一番撤离。因此,莒国境地终归近邻大国齐国所有,齐宣公白捡了个大便宜。在莒国建立后,其王族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开国先祖名字“兹舆期”为姓氏者,称舆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期氏、舆氏、兹氏;莒国灭亡之后亦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莒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己姓期氏族人皆尊奉已舆期为得姓始祖。

期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鲁国单邑宰巫马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朝时期的官制中,有一种专门掌管养马并为马治病的官员,称为巫马,也就是马医官(兽医)。巫马的后裔子孙,有以祖上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巫马氏。以后大多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巫氏。巫马施,字子期,又字子旗、子勤,也称巫马期、巫马勤,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陈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他比孔子小三十三岁。巫马施以勤政、无贪著称,被后世列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有一次,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嗤之以鼻地对巫马施:“我听说君子无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昭公娶了同姓的吴国之女,人们叫她吴孟子。如果鲁国的国君这样同宗同姓娶婚都算叫知礼,那谁不知礼呀!”巫马施就把陈司败的话转告给孔子,孔子感叹地对巫马施说:“我孔子越位幸运,只要有了错,别人就会知道。”孔子的学生宓子贱做过单父(今山东单县)之宰(地方行政长官)。平日,大家只见宓子贱整天弹琴作乐,悠闲自得,根本没见他走出过公堂。然而在他的治理之下,单父这地方生活富足,人心安定。后来,宓子贱离开了单父,接替他继续执政的就是巫马期。巫马期为官勤于政务,不稍懈怠,每天天没大亮,星星还没消失就出去了,一直忙到夜里繁星密布才疲惫不堪地返回公堂。巫马期为了工作,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大小事情无不亲自处理,也将单父治理好,就是感觉太累了。巫马期听说宓子贱治理单父时简直就不费什么气力,可单父也一样富足,便特意到宓子期府上求教,探讨治理单父的窍门。宓子贱得知师弟巫马期的来意后,微微一笑,说道:“我哪里有什么治理的窍门呀。只不过我治理单父时凭借的是当地民众的力量。而你如今治理单父,用的方法是只靠你自己个人的力量。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治理地方,当然辛苦不堪,而我是动员了大家的力量,依靠众人当然使我自己安逸得多了。”巫马施恍然大悟。

在巫马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子期”为姓氏者,称子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期氏。东汉明帝刘庄执政时期(公元57~75年在位),敕封巫马期以七十二子从祀,宋朝时期则再封其为东阿侯。

姬姓期氏族人大多尊奉巫马期为得姓始祖。

期姓起源四

源出待考,出自秦、汉之际方仙道创始人安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英贤传》记载,“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台)有安期氏。汉有安期生,蒯通友人。”安期生,传说为古代仙人,现代无安期氏,其后裔子孙皆改为安氏、期氏。安期生,名安期,姓氏待考,琅琊人(今山东胶南),与汉朝时期著名的范阳辩士蒯彻(《史记》记为蒯通,是避汉武帝讳)为好友,主要活动在秦、汉之际,为名燥一时的术士,方仙道的创始人。

据史籍《史记·乐毅传》记载,安期曾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学习黄老之术。后游寓莱芜,隐居在城南安仙村及仙人山一带,采药炼丹,吐纳修仙,济世扶困。据传,在秦始皇东巡时,曾敦请安期,与其交谈了三日夜,并赐其金币数千万,但安期皆弃之而去。秦朝末期的楚汉相争时期,安期曾游说于项羽,但因项羽不能用其策,遂辞去,继续隐居修道养生,收徒授方。安期的知名传人有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和汉朝时期的齐国宰相曹参,其著名弟子有受汉武帝刘彻器重的方士临淄人李少君。汉武帝曾派遣方士入海求仙人,主要就是找安期。李少君曾对汉武帝说:“安期生,仙者,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安期对秦、汉、燕、齐的方士活动、方仙道的形成,以及秦始皇屡遣方士入海求仙求长生不老药影响很大,成为当时帝王重视、方士尊崇的仙人和中国道教史上的名人。在《史记·乐毅传》中还称有人向安期生求长生之道,安期告诉他度世之诀日:“仙道不远,近到诸身,无思无为,不吐不纳,其一充于内而长生飞升矣。勿使汝思虑重重,劳尔之生也。”在《汉书·郊祀志》中记载:“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之,不合则隐。”唐朝时期的大学问家颜师古注:“合,谓道台也。”据《抱朴子·对借》记载:“安期生……阴长生,皆服金液半济者也。其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其实安期的仙迹不仅仅在海上,而且遍及全国各地。在史籍《贾氏说林》中记载:“大河之南有人得到过他的大枣,煮之三日始熟,香闻十里,可使死者生,病者起,健康之人食之,则可白日飞升。”在史籍《郡国志》中记载:“其授马鸣生金液神丹的地方在湖南九嶷山上的纪峰。安期的仙迹还曾到达过广州,并在斯地飞升成仙,这在史籍《岭表录异》中有记载:“广州城东蒲涧有一处古迹,名为玉舄目,是其飞升之处。”

传说,安期的后裔子孙和弟子中,有以其名“安期”为姓氏者,今日本的安期氏,均称自己是安期的后裔子孙。安期氏后代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安氏、期氏者。

日本、韩国、朝鲜、马来西亚期氏族人皆尊奉安期为得姓始祖。

注:

安期生,因居于东海安期岛而闻名。传说中,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男女童子入东海寻长生不老药,即是找寻安期所居的安期岛。迄今为止,安期岛何在,依旧茫然,只有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记载有:长山刘中堂鸿训,同武弁某使朝鲜。闻安期岛神仙所居,欲命舟往游。国中臣僚佥谓不可,令待小张。盖安期不与世通,惟有弟子小张,岁辄一两至。欲至岛者,须先自白。如以为可,则一帆可至,否则飓风覆舟。逾一二日,国王召见。入朝,见一人佩剑,冠棕笠,坐殿上;年三十许,仪容修洁。问之即小张也。刘鸿训因自述向往之意,小张许之。但言:“副使不可行。”又出遍视从人,惟二人可以从游。遂命舟导刘鸿训俱往。水程不知远近,但觉习习如驾云雾,移时已抵其境。时方严寒,既至则气候温煦,山花遍岩谷。导入洞府,见三叟趺坐。东西者见客入,漠若罔知;惟中坐者起迎客,相为礼。既坐,呼茶。有僮将盘去。洞外石壁上有铁锥,锐没石中;僮拔锥,水即溢射,以盏承之;满,复塞之。既而托至,其色淡碧。试之,其凉震齿。刘鸿训畏寒不饮。叟顾僮颐视之。僮取盏去,呷其残者;仍于故处拔锥溢取而返,则芳烈蒸腾,如初出于鼎。窃异之。问以休咎,笑曰:“世外人岁月不知,何解人事?”问以却老术,曰:“此非富贵人所能为者?”刘鸿训兴辞,小张仍送之归。既至朝鲜,备述其异。国王叹曰:“惜未饮其冷者。此先天之玉液,一盏可延百龄。”刘鸿训将归,王赠一物,纸帛重裹,嘱近海勿开视。既离海,急取拆视,去尽数百重,始见一镜;审之,则鲛宫龙族,历历在目。方凝注间,忽见潮头高于楼阁,汹汹已近。刘鸿训大骇,极驰;潮从之,疾若风雨。大惧,以镜投之,潮乃顿落。依此记录看,安期岛当在北海与日本海之间。

期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云南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属于以为氏。居住在云南省的蒙古族,是元朝时期随军至滇后落籍通海地区的。

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十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然后强渡金沙江入滇,结束了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统一了云南。公元1283年在通海境内曲陀关建立了“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现在河西镇的曲陀关、大寨及今九街乡的鞑靼营成了蒙古军的主要驻扎地。元朝中后期,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到河西城等地居住,一部分人则迁居凤山脚下。元朝以后,因受到民族歧视,散居的蒙古人多改为汉族,逐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住在河西城、鞑靼营等地的蒙古族居民则搬迁到凤山脚下,渔户村(今兴蒙乡)成为云南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

兴蒙乡是1987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民族乡,位于通海县秀丽的杞麓湖畔,凤山脚下,有五个自然村,其中蒙古族人占98%。云南蒙古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语支。几百年来,云南蒙古族语言、文字随着当地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现在文字已全部采用汉文,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有的、独立的语言。这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大多数的短元音和辅音、语法结构与北方蒙古族语相同,词汇只有少数与北方蒙古族语一样。在云南蒙古族的姓氏中,仍保留着旃氏、期氏、奎氏、华氏等具有民族特点的姓氏。

其中的期氏,出自蒙古族图尔格期氏族,源于古老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元朝初期,该氏族部落随元世祖忽必烈入驻滇境,后留居驻守于云南地区。到了明朝时期,图尔格期氏族以先祖氏族名称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称期氏,另有改为汉姓旃氏、奎氏、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齐郡、北海、鲁郡、太原为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南北朝刘宋时期及北魏王朝时期,治所在平寿。至隋朝时期改为高阳郡,属青州置。唐朝时期,又复称青州,仍称北海郡,后又改为青州。宋朝时期,干脆称作为青州北海郡。金国时期又改称益都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潍坊一带地区。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青州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东鲁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阳曲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江川、通海等地有分布。汉、蒙、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楚期思公复遂之后,有去‘思’单为期氏者。”

二、

期姓分布:江苏高淳、浙江诸暨、北京、四川成都、云南建水等地均有此姓。

期姓起源: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期思公复遂之后,期思氏去思为期氏,见《风俗通》。

历史名人

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南北朝刘宋时期及北魏王朝时期,治所在平寿。至隋朝时期改为高阳郡,属青州置。唐朝时期,又复称青州,仍称北海郡,后又改为青州。宋朝时期,干脆称作为青州北海郡。金国时期又改称益都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潍坊一带地区。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青州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东鲁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阳曲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江川、通海等地有分布。汉、蒙、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楚期思公复遂之后,有去‘思’单为期氏者。”

二、

期姓分布:江苏高淳、浙江诸暨、北京、四川成都、云南建水等地均有此姓。

期姓起源: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期思公复遂之后,期思氏去思为期氏,见《风俗通》。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江川、通海等地有分布。汉、蒙、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楚期思公复遂之后,有去‘思’单为期氏者。”

二、

期姓分布:江苏高淳、浙江诸暨、北京、四川成都、云南建水等地均有此姓。

期姓起源: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期思公复遂之后,期思氏去思为期氏,见《风俗通》。

堂号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南北朝刘宋时期及北魏王朝时期,治所在平寿。至隋朝时期改为高阳郡,属青州置。唐朝时期,又复称青州,仍称北海郡,后又改为青州。宋朝时期,干脆称作为青州北海郡。金国时期又改称益都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潍坊一带地区。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青州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东鲁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阳曲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江川、通海等地有分布。汉、蒙、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楚期思公复遂之后,有去‘思’单为期氏者。”

二、

期姓分布:江苏高淳、浙江诸暨、北京、四川成都、云南建水等地均有此姓。

期姓起源: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期思公复遂之后,期思氏去思为期氏,见《风俗通》。

[ 期 ]字的同音字 - [ qi,ji ]

栏目导航

热门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