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98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249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82 |
1995年 | 320 | 1987年 | 292 | 1982年 | 322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111 |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明姓主要源自:姬姓。
明姓起源一
源于谯明氏,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大臣,是谯明氏的后裔,因为具有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的看重,后来成为“四佐”之一。
在明由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者,后省文简称为明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明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之子百里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明,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溪者,为虞国之公族大夫。晋献公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百里溪,以媵秦穆姬,自此遂为秦大夫。”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名叫百里视,字孟明,为秦国将军。百里视骁勇善战,取得过很多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击败过当时最强大的晋国军队,为秦国后来在西部称霸奠定了基础。百里视,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另说为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人,是百里奚的儿子。是秦穆公赢任好执政时期秦军主要统帅。
百里视逝世后,其后代子孙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称孟明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明氏、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明姓起源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斗眷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部落有一斗眷氏部落。在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北魏王朝的铁碗太后冯太后逝世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开始亲政。他巩固了冯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并将政体改革推向了高潮,迁都和汉化改革就是他坚持执行的主体政策。
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鲜卑斗眷氏族改为汉姓明氏。
明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姬明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姬明保,为西周初期重宰周公旦之子,为著名的西周宗室。在文物鼎器《令彝》上一百八十七个铭文中记载:周成王姬诵亲政时期(公元前1098~前1081年),姬明保在父亲周公旦去世后,袭承周公之职,职掌“三事四方”,即管理都城王畿以内三大政事及四方诸侯的所有政务。
在周公姬明保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明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明氏、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成周明氏(今河南洛阳)。
明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明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府,全称为明府君,就是对地方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太守的尊称。唐朝以后,多用“明府”称县令。
在明府的后裔子孙、门人衙役中,有以其官职尊称为姓氏者,称明氏。
明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吏明堂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堂令,是南朝时期太常寺中设置的官位,主要职掌礼爵、宗庙、社稷的祭祀,下属有明堂丞,职位相当于后世隋、唐朝时期的太常寺郊社署令,在南朝宋、齐、梁、陈中,皆设有该官职。
在明堂令、明堂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明姓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明法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法掾,是在南北朝时期各国皆设置的一种官位,对刑律司法精通。到隋朝时期将其与律博士一起列归大理寺,职责是掌管议刑,并作为务法官的顾问,并列置有两员,官秩为从八品,相当于今天的副主任科员。
在明法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明姓起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吏明纬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纬郎,是金国太租完颜·阿骨打模仿北宋王朝设置一种官位,专职掌管司天鍳的具体事务,由精通天文历法之人承担,归属司天翰林管辖,官质在从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
在明纬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汉化称明氏。
明姓起源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伊克明安氏,本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姓氏,世居准噶尔(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后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厄鲁特一旗都以此为氏,通古斯语为“Dzongario”。再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kminga Hala。明朝时期即已多冠汉姓为明氏。
⑵.蒙古族锡纳明安氏,源出蒙古察阿安塔塔儿部,通古斯语为“Ceynamin’an”,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库鲁默博尔(今俄罗斯库尔河上游),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明氏。
⑶.蒙古族明安氏,是以官称为姓氏者,汉义“千户、千总”,通古斯语为“Min’an”,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inggan Hala。后多冠汉姓为明氏。
明姓起源十
源于回部、回 族,是汉化改姓为氏。回 族中的明氏,早期见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奉旨调征,攻平缅甸后,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现云南腾冲有其后裔,并已历二十余世。至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入云南后,随护的回 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氏,后便留居在了保山、腾冲一带。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氏。回 族中由此而产生的明氏家族,主要活动于回民反抗清朝统治最激烈的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在宁夏固原县河川乡,还有以明氏回 族居多而产生的地名“明川”。
明氏回 族主要分布在今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明姓起源十一
源于满族,是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在民国初多冠汉姓为明氏、耿氏等。
明姓起源十二
源于明朝,出自明朝灭亡后的汉族反满情节,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大明王朝灭亡之后,有许多明朝遗老旧臣、门阀豪绅、文人子女,皆以故朝之称为姓氏,称明氏。但在清初满清政府的残酷控制和镇压下,许多姓氏家族皆将“明”字拆开,再加上一些偏旁部首以混淆视听,因此在清朝初期大量出现了一些奇特的姓氏,计有旪氏、旲氏、旯氏、旷氏、旻氏、旺氏、旼氏、昂氏、昃氏、升氏、昊氏、昌氏、易氏、昙氏、昚氏、昦氏、昪氏、昮氏、昰氏、昶氏、昺氏、晁氏、晋氏、晸氏、暜氏、朗氏、月氏、朋氏、服氏、朙氏、望氏、朝氏、朞氏、朠氏、朤氏、昬氏、暹氏、暭氏等等,不一而足,均带有“日”、“月”的标志。而且,这些姓氏在后裔子女中或齿序交替使用、或排辈交替使用,合起来都是“明”字,为此,被满清政府识破而杀头灭族的人多不可数。
到了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后全国爆发的辛亥革命运动中,以及在民国初期,许多这样的“偏姓家族”大多均改回为原姓氏,但也有少数人统其为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明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经广泛查考,综合分析。据实归宗之后,共设 17 大宗支。
这 17 宗支主要是:
1 、山东临邑“前后明村”余庆宗支,“前后明村”据临邑县志载:“该村自汉以来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原属平源郡是我明姓最早发源村之一。固以为第一宗支。该宗支世代居位本省的还有肥城的子京公、齐河贵公、平渡福能公及临邑的星辰公,都属余庆宗支。
2 、江西南康章公宗支,章公由江苏金陵迁入南康,子作孔、孙仲儒、曾孙镐公。镐生子三:君政、君教、君德。君政之子扬时随父迁蜀(四川);君教子扬辉居南康;君德子扬清居江苏金陵。其子孙衍于南通州,如皋县;次子扬誉迁湖北应山(今广水)3 、湖北冕公宗支,冕公生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甲申,汉隐帝时,嘉封谏议大夫历任工部侍郎。始居靖州青山老鹳窠,后迁通羊日月池(今通山县)。生子三:赞、让、宪,后裔遍及湖北、湖南、四川、重庆、江苏、江西、陕西、河南、安徽、山西等十一个省,八十多个县市。
4 、河南星公宗支。星公生于江苏淮安府清河县梨树坪,后迁湖南靖州甘塘石碑桥,是进和公长子,字太玉,号泗溪。星公兄弟四人,星公为长,次太乾,三太儒,四太俊俱居南京。独星公荣任鹤门关都督兵部尚书。星公生子四:秀兰、秀起、秀鸾、秀凤,其子孙繁衍于靖州会同,洪江、绥宁、麻阳、龙山、湖北来凤、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5 、湖北随州玉珍公宗支。玉珍是随州平林玉沙村人,参加红巾军起义,南征北战,平西定鼎。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后迁高丽,形成四大公派,有留居中国、有侨居缅旬、勐戛河。簪缨显赫,世代绳绳。
6 、山东利津苍公宗支。据传明朝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苍公由直隶枣强迁居山东利津,在柳州西侧落居成村,得名明家,后立集市。固称明家集。还有同地迁入,同地居住的昌邑享公、子万公、子好公、高密文举公及胶州都由枣强迁入,固以苍公为宗支,其它为分支。其子孙衍于山东四县市。
7 、两广泗公宗支。泗公源籍河南荥泽,居南京珠机巷。官于南雄,后迁于三水县西南,生子五:长子以仁,居南海九江;次以义偕父居于三水西南、三以礼居广西阳朔,四以智居封川,五以信居广东花县。其子孙繁衍于广东、广西、海南、港澳等省区十八县市。国外有印尼、悉尼、新加坡、美国、俄国斯等国。
8 、云南恭公宗支,恭公原籍南京应天府七溪县,洪武十四年,任校尉将军。后奉调南征*,驻守边疆,就地落业。并后代世袭,三定麓川,忠贞报国,勋猷并著,其子孙繁衍遍布云南十县市,国外有缅旬、泰国等。
9 、湖南常澧华、富公宗支。华、富二公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靖远寨十四都城头大保柏树台村。明朝永乐甲申年,二公奉命征剿湘澧苗徭,平定后,遂驻营滟州,后分镇九奚 谷 、永定、平图等处,公见澧阳山清水秀、遂就此落业。及至华公之子耀公因事赴常德武陵慕朗水滨,乃卜宅于常德小西门外,后更名为明家岗。
10 、河南上蔡远公宗支。远公于公元 1556 年出生,曾任兰阳知县,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入,上蔡青龙里乡,建村大明村。还有同地迁入分省居住的有滑县、内黄、社旗、襄城及山东禹城、滕州等七县,都为一祖之脉。
11 、山东邹平纲公宗支。纲公原籍山西省潞安府长子县集明林。明朝永乐初年由邹平迁入枣强,不到一年又返回故里邹平,自立明家集。生子二:长自全,次自通(无考)。自全生裕公,裕公生建楹,楹生子三:长兴公,居邹平明家集。次顺公、三庆公,俱居章丘刘官庄,另有淄博的周村,萌水湾和泰安双河村,沂水、广绕、莒县,还有吉林伊通县等地都有纲公后裔。
12 、山东郓城著公宗支。著公原籍广东,后迁山东兖州府,邹县古邾国域西南七十里,自立明家庄,后迁郓城梁山坡,拓土开基,子孙衍于定陶、曹县、鄄县、河南范县等五县内。
13 、江苏万里、世英公宗支。万里公祖籍江苏通州。另有大丰县世英公,洪武年间由苏徒扬州,又由扬徒兴化,再由兴化徒大丰。现为兴丰镇金墩村。二公都起源江苏本省,其子孙衍于通州、大丰、兴化、盐城、泰兴、扬州、涟水等七县。
14 、山西高坪亮公宗支。山西明姓四千多人,分布 14 个县市,多数无谱牒,无来源,无远祖,世系不清楚。只高坪草芳村亮公有点记载,即以亮公立宗支。其余县市为分支。
15 、辽宁绥中县明氏宗支。绥中有明姓 11 个乡镇,30 多个行政村,60 多个自然湾,15000 多人,都无谱,无系,无祖名,故以地名立宗支。
16 、河北河涧县明姓宗支。河北省河涧、乐亭、枣庄,此三县之明姓无祖,无谱,无系,只按地域立宗支。
17 、安徽怀远正龙公宗支。怀远正龙公祖籍苏圩村,另有亳州颖上,临泉等县明姓无祖名、无系、源头不清,故以怀远正龙公立宗支,其他为分支。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吴兴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廉慎堂:晋朝时期明汲,开始的时候任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集庆堂:康熙年间江西南安府南康县(今江西赣州)玉堂村明氏族人修建宗祠堂号集庆堂,存有元朝以来广东、江西、湖北等地谱牒。
助月堂:民国年间武汉地区汉阳、黄陂、汉川三地明氏族人汇谱修建祖祠堂,号“助月”。
继兴堂:2016年广水市地区眀氏族人筹资修建广水眀氏西乡宗祠堂号继兴堂
一、明mí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傣、土家等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燧人四佐有明由。明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奚者,为虞之公族大夫,晋献公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自此遂为秦大夫。奚生孟明视。视,名也;明,字也。以字为氏。”
3、《姓氏考略》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壹斗眷氏改为明氏。”望出平原、河南。晋代有明汲、明预;北魏有明亮;隋代有明克让;唐代有明崇俨,正谏大夫;元代有明玉珍;明代有明时举,天启中科;清代有明耀光。
二、明
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湖南、湖北等省多此姓,二省明姓约占全国汉族明姓人口43%。
明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太伯之裔百里奚生孟明视,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2、相传燧人四佐之一为明由,明姓始此。
3、北魏时改壹斗眷氏为明氏,见《魏书·官氏志》。
4、清初,明桂王退入缅甸时,有随军回回人,阻于云南腾冲、保山等地,遂以明为氏。
5、云南景颇族木如氏,汉姓为明。
6、清贵州土司有明氏,始于明朝。
7、彝族之姓。
明姓名人:
明僧胤,南北朝宋国平原人,冀州刺史。
郡望:吴兴、平原、河南。
明姓古代名人
明玉珍元末(1331-1366),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元末明夏政權的創建者。
明升明朝,明玉珍之子,明初被流放到朝鮮,成為當地望族,例如西蜀明氏與昌平升氏。
明克让隋朝,字弘道。隋朝人。少好儒雅,博涉书史,三礼礼论,他都有钻研。天文历法、占卜他都深有研究,各得其妙。先在梁朝作官,后又在周朝作官,累迁司调大夫。文帝受禅后,被拜为率更令,进爵为侯。对当朝的实事,他经常发表有见地的议论。著作有《孝经义疏》、《古今地带记》、《续名僧记》等。
明山宾南北朝,梁代东宫学士,字右若,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博通经传,累官至东宫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存世有《吉礼仪注》等二百余卷。
明亮南北朝,后魏阳平太守,字文德,平原人。性情文静厚道,知识丰富,很有才能。被授以勇武将军,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颇有惠政。
明少遐南北朝,梁代著名的官员。
明僧绍南北朝,南齐隐士,字陈烈,朝廷多次请他出去作官,他从来没有出去。他隐居在广郡崂山聚众讲学,高帝想与他见面,但后来他终于没有肯与高帝相见。
明安图清代,数学家,蒙族人,字静庵。曾任钦天监监正。当时有西方人来华,介绍了圆周率等三个公式而却无法证明。安图经过三十年的刻苦钻研,终于获得了证明,并且发明了另外六个公式。曾经著《割圆密率捷法》,书还没有写成就死去了。
明冕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壬子癸丑科联捷进士),任怀兰县令,献县令,京郊游巡使;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由仪部升铨吏部左堂(左侍郎)后为江西广信,上饶、九江、南康四郡观察使(道台)。
明崇俨唐朝,原籍河南偃师,唐高宗时期的政治人物。他的祖先是平原士族,世代为官,他是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父亲明恪,豫州刺史。明崇俨是个巫师,武周时期做到正谏大夫,是武则天的宠臣。后来因为卷入了立储事件,被太子遣人刺死。
明姓近代名人
明灿民国,字辩之,湖北浠水人。民国13年秋进入湖北陆军第四旅当兵,升至副连长。民国20年任陆军补充第一旅连长。民国26年任陆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连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右臂受伤,随军队撤退。后来被保送到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六期受训。毕业以后参与马回陵、上高、高安等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时调升中校副团长。民国31年代团长职。民国36年5月十四日,在孟良崮战役中代理旅长,16日身亡。时年40岁。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吴兴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廉慎堂:晋朝时期明汲,开始的时候任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集庆堂:康熙年间江西南安府南康县(今江西赣州)玉堂村明氏族人修建宗祠堂号集庆堂,存有元朝以来广东、江西、湖北等地谱牒。
助月堂:民国年间武汉地区汉阳、黄陂、汉川三地明氏族人汇谱修建祖祠堂,号“助月”。
继兴堂:2016年广水市地区眀氏族人筹资修建广水眀氏西乡宗祠堂号继兴堂
一、明mí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傣、土家等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燧人四佐有明由。明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奚者,为虞之公族大夫,晋献公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自此遂为秦大夫。奚生孟明视。视,名也;明,字也。以字为氏。”
3、《姓氏考略》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壹斗眷氏改为明氏。”望出平原、河南。晋代有明汲、明预;北魏有明亮;隋代有明克让;唐代有明崇俨,正谏大夫;元代有明玉珍;明代有明时举,天启中科;清代有明耀光。
二、明
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湖南、湖北等省多此姓,二省明姓约占全国汉族明姓人口43%。
明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太伯之裔百里奚生孟明视,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2、相传燧人四佐之一为明由,明姓始此。
3、北魏时改壹斗眷氏为明氏,见《魏书·官氏志》。
4、清初,明桂王退入缅甸时,有随军回回人,阻于云南腾冲、保山等地,遂以明为氏。
5、云南景颇族木如氏,汉姓为明。
6、清贵州土司有明氏,始于明朝。
7、彝族之姓。
明姓名人:
明僧胤,南北朝宋国平原人,冀州刺史。
郡望:吴兴、平原、河南。
一、明mí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傣、土家等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燧人四佐有明由。明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奚者,为虞之公族大夫,晋献公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自此遂为秦大夫。奚生孟明视。视,名也;明,字也。以字为氏。”
3、《姓氏考略》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壹斗眷氏改为明氏。”望出平原、河南。晋代有明汲、明预;北魏有明亮;隋代有明克让;唐代有明崇俨,正谏大夫;元代有明玉珍;明代有明时举,天启中科;清代有明耀光。
二、明
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湖南、湖北等省多此姓,二省明姓约占全国汉族明姓人口43%。
明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太伯之裔百里奚生孟明视,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2、相传燧人四佐之一为明由,明姓始此。
3、北魏时改壹斗眷氏为明氏,见《魏书·官氏志》。
4、清初,明桂王退入缅甸时,有随军回回人,阻于云南腾冲、保山等地,遂以明为氏。
5、云南景颇族木如氏,汉姓为明。
6、清贵州土司有明氏,始于明朝。
7、彝族之姓。
明姓名人:
明僧胤,南北朝宋国平原人,冀州刺史。
郡望:吴兴、平原、河南。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吴兴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廉慎堂:晋朝时期明汲,开始的时候任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集庆堂:康熙年间江西南安府南康县(今江西赣州)玉堂村明氏族人修建宗祠堂号集庆堂,存有元朝以来广东、江西、湖北等地谱牒。
助月堂:民国年间武汉地区汉阳、黄陂、汉川三地明氏族人汇谱修建祖祠堂,号“助月”。
继兴堂:2016年广水市地区眀氏族人筹资修建广水眀氏西乡宗祠堂号继兴堂
一、明mí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傣、土家等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燧人四佐有明由。明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奚者,为虞之公族大夫,晋献公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自此遂为秦大夫。奚生孟明视。视,名也;明,字也。以字为氏。”
3、《姓氏考略》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壹斗眷氏改为明氏。”望出平原、河南。晋代有明汲、明预;北魏有明亮;隋代有明克让;唐代有明崇俨,正谏大夫;元代有明玉珍;明代有明时举,天启中科;清代有明耀光。
二、明
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湖南、湖北等省多此姓,二省明姓约占全国汉族明姓人口43%。
明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太伯之裔百里奚生孟明视,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2、相传燧人四佐之一为明由,明姓始此。
3、北魏时改壹斗眷氏为明氏,见《魏书·官氏志》。
4、清初,明桂王退入缅甸时,有随军回回人,阻于云南腾冲、保山等地,遂以明为氏。
5、云南景颇族木如氏,汉姓为明。
6、清贵州土司有明氏,始于明朝。
7、彝族之姓。
明姓名人:
明僧胤,南北朝宋国平原人,冀州刺史。
郡望:吴兴、平原、河南。
其他姓氏
[ 明 ]字的同音字 - [ ming ]
[ 明 ]的同部首字 - [ 日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