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ō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5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16 |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松姓源出有三:
1、松姓的起源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和松树的故事而产生的。据《史记·秦本纪》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记载,原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可一世,曾经带着朝中的大小官员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亲登泰山祭天,等办完立石、封祠祀一连串的为自己歌功颂德的“例行公事”后,不料在下山途中突然间下起倾盆大雨,而山上却没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正好山上有五棵大松树,枝叶繁茂,围起来像个大亭子,于是秦始皇就跑到松树下躲雨。不久风息雨停,秦始皇很高兴,认为这棵大树护驾有功,就当场赏封五棵松树为“五大夫松”。那时随秦始皇上山的官员,有些都还没有得过皇帝的封号,就沾松树的光,也跟着以松为姓,世代相传。再此后,就有居于泰山的人便以“五大夫松”的“松”字为姓氏,称松姓,世代相传。松氏的望族居东莞郡(今山东省莒县)。
2、公姓改为松姓。因为公姓称呼时有些不方便,因此有人就将公姓改成了松姓。
3、出自清代满族改姓。满族松加拉氏、步固斯氏,汉姓为松。
4、藏族姓。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石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均姓松。
5、彝族、壮族、台湾布农族等民族均有松姓。
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十六位门阀。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设为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泰安府。“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东莞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因松氏源出泰山,因以立堂。
一、松s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河口、马关,广东之吴川,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布尔津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彝、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秦始皇遇雨避松下,封松为五大夫,后人因氏焉。望出东莞。”《中文大字典》引《尚友录》亦云:“秦封松为大夫,因氏。”隋代有松赞;唐代有松寿;明代有松晃,长芦运司经历。
二、松
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松姓起源:
1、相传秦始皇遇雨避松下,封松为五大夫,后人因以为氏。亦见《姓苑》。
2、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石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均为松氏,系藏族。
3、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松姓名人:
松赟,隋时北海人,为石门府队正。
郡望:东莞。
三、松(鬆)
综合:源出不详。台湾高雄、台南等地均有此姓。
松姓古代名人
松贇隋朝,山东省北海人,隋代名士。性格刚烈,尤重名义,死于杨厚之难,城中人皆痛哭流涕。
松冕明朝,六合人,明朝时的清官,兄松晟早亡,事寡嫂如母。官职为长芦盐官,管理盐务,这个官职历来被人认为是肥差,但松冕为清正廉洁,有政声。
松宝珠为清·吟梅山人著历史传奇小说《兰花梦》的女主人公松宝珠。她是中国女性完美的典型,她冰雪聪明,学问惊人,智勇兼备,由于种种原因,从出生起一直女扮男装。15岁中进士,点探花,16岁升左副都御史,数破奇案,17岁挂帅出征,18岁平定南疆,建立赫赫功名,被封为公主,可谓出为将,入为相,但下嫁状元许文卿后,在深受封建夫权淫威下倍受折磨,经常吐血,于19岁含恨身亡。
松老三和松大莲出自于流行于北京海淀区火器营村的叙事歌《探清水河》。在清末民初的时候,火器营是制造枪炮的,火器营村是满族的聚居区,住着松老三一家,靠种大烟、开烟馆为生。老两口子膝下无儿,所生一女起了个乳名叫大莲。大莲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真可谓是亭亭玉立,说媒的人踢破了门槛,但是松老三两口子整天吃喝玩乐,不关心女儿的婚姻大事,后来遇到本村青年农民佟小六,他们两个就偷偷地相爱了。有一次小六来到大莲家,他俩在偷偷地幽会当中被父母发现了,这一下可惹了大祸了,这是辱没祖宗、败坏门庭。大莲的父亲就用皮鞭子把大莲打得皮开肉绽,给她一把菜刀、一根绳子、一把剪子叫她自裁,最后大莲被逼无奈,一狠心就跳了门口的清水河。小六听说大莲已经跳河死了,他带着烧纸来到清水河,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来祭奠他的大莲妹妹,祭奠完了以后可怜的小六也跳了河,这个故事是一个双方殉情的故事。
松赟隋朝,官员,以重义而闻名。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设为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泰安府。“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东莞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因松氏源出泰山,因以立堂。
一、松s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河口、马关,广东之吴川,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布尔津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彝、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秦始皇遇雨避松下,封松为五大夫,后人因氏焉。望出东莞。”《中文大字典》引《尚友录》亦云:“秦封松为大夫,因氏。”隋代有松赞;唐代有松寿;明代有松晃,长芦运司经历。
二、松
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松姓起源:
1、相传秦始皇遇雨避松下,封松为五大夫,后人因以为氏。亦见《姓苑》。
2、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石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均为松氏,系藏族。
3、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松姓名人:
松赟,隋时北海人,为石门府队正。
郡望:东莞。
三、松(鬆)
综合:源出不详。台湾高雄、台南等地均有此姓。
一、松s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河口、马关,广东之吴川,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布尔津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彝、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秦始皇遇雨避松下,封松为五大夫,后人因氏焉。望出东莞。”《中文大字典》引《尚友录》亦云:“秦封松为大夫,因氏。”隋代有松赞;唐代有松寿;明代有松晃,长芦运司经历。
二、松
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松姓起源:
1、相传秦始皇遇雨避松下,封松为五大夫,后人因以为氏。亦见《姓苑》。
2、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石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均为松氏,系藏族。
3、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松姓名人:
松赟,隋时北海人,为石门府队正。
郡望:东莞。
三、松(鬆)
综合:源出不详。台湾高雄、台南等地均有此姓。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设为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泰安府。“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东莞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因松氏源出泰山,因以立堂。
一、松s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云南之河口、马关,广东之吴川,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布尔津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彝、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秦始皇遇雨避松下,封松为五大夫,后人因氏焉。望出东莞。”《中文大字典》引《尚友录》亦云:“秦封松为大夫,因氏。”隋代有松赞;唐代有松寿;明代有松晃,长芦运司经历。
二、松
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松姓起源:
1、相传秦始皇遇雨避松下,封松为五大夫,后人因以为氏。亦见《姓苑》。
2、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石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均为松氏,系藏族。
3、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松姓名人:
松赟,隋时北海人,为石门府队正。
郡望:东莞。
三、松(鬆)
综合:源出不详。台湾高雄、台南等地均有此姓。
其他姓氏
[ 松 ]字的同音字 - [ song ]
[ 松 ]的同部首字 - [ 木 ]部